除了選舉期間非藍非綠、跳脫於以往的競選模式,以及與連勝文陣營數度交鋒外,快人快語的柯式語錄、凡式講求SOP,追求最高效率的作法,也使得柯文哲即使在上任一年多後依然是媒體寵兒,一舉一動無不是各大報社記者的關注焦點,並持續高佔Google政治人物搜尋排行第一名。
Google 2015熱門政治人物搜尋排行
在這紛紛擾擾的一年裡,柯P的戰績豐富無比:拆忠孝西公車專用道、與遠雄集團的大巨蛋拉鋸戰、搶救復興空難、處理波卡風波、拆忠孝橋引道,以及日前的一日雙北、雙塔,每一項都與過去政壇的作風大相庭逕,亦引起各方輿論甚囂塵上。
但柯P神話或許正在破滅當中?這是一個其來有自的推論:2016總統大選中,對違反自己『不站台、不錄影、不錄音、不掃街』原則僅回以:「不用計較那麼多。」,令人質疑過去超脫藍綠的立場;近日針對颱風假補班的提案,其回應:「不然縣市長決策都像在賭博。」亦引來眾憤難平。
不站台破功 柯文哲:不用計較那麼多
颱風假補班?柯P:否則縣市長決策都像賭博
成也柯文哲、敗也柯文哲
觀察柯文哲的政治旋風,當中非常不可忽視的一部份便是強硬、講求效率至上的柯式作風:2014年12月25日,甫一上任的台北市政府便開始忠孝西公車道的拆除,僅用了8小時便完成任內第一份政績,疾風迅雷的速度一反眾人對公家機關拖延冗長的刻板印象;而2016春節期間進用6天便完成忠孝橋引道的拆除,也再次證明柯派作法的高效率。
但這樣的高速運作,其背後的動能無非是來自於柯文哲本人;曾任台大醫院急診部醫師、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的他在接受採訪時便說過:「公眾事務應該以『科學』為基礎,再進一步考量人性,而非一開始就思考人性,搞到最後沒辦法『科學化』。」
只要去過一趟大醫院便知道,急診室可說是醫界的一級戰區,在這裡的醫師必須24小時全神戒備,並要能快速解決各種疑難雜症,位處大台北中心的台大醫院,其急診室壓力之大可想而知;依據台大醫院公布的急診室前十大病症統計資料,2013年前十大疾病的總件數為113,794件,2014年則為109,909件,要消化如此龐大的案件,速度與效率自然擁有不可言喻的地位。
台大醫院疾病分類統計年報
新官上任三把火?沒待過台大醫院,很難瞭解柯P
這樣的戰鬥風格也一起被帶到了柯P新政的團隊,最出名者如市政府Line聯絡群組,以及數度要開除屬下局長的發言;顯然他並不想遷就幕僚團隊的速度,而是要他們全力跟上自己的腳步,如果跟不上就淘汰。
此番大破大立的作風在初期、在長年看慣官員保守作風的人民眼中,絕對是煥然一新的體驗;在群眾記憶中,公家機關往往跟保守、緩慢畫上等號──再簡單的小業務,一旦放到政府機關去跑,沒有個兩、三天是成不了的,還有很多時候會遇上「這不是我們的業務,請去找XXX部門。」、「您要申請這個,要先去找某某機關核可。」這樣要在各個部門間輾轉奔波、如同電玩RPG遊戲解任務的狀況。
雷厲風行的施政作風,破除了民眾對公部門效率低落的成見,讓柯文哲的聲望在前幾個月達到高峰,甚至網路、坊間不時會聽到希望他2020選總統的呼聲,然而隨著時間過去,這樣的鐵腕政策似乎開始捉襟見肘。
極右的改革者?
在社會運動者及藝文人士眼中的柯文哲,恐怕不是一般民眾所見到的那樣全能。
去年4月曾經提出用監視器抓違規停車的做法,遭到『違反人權』、『侵犯隱私』的批評,法界人士也抨擊其沒有法源依據,如此動用國家權力侵犯人民的行為,還讓人聯想到反烏托邦名著《一九八四》中全天候監控人民舉止的極權政府。
用監視器抓違停 柯文哲:已打定主意
此外,認為「歷史就是歷史。」拒絕拆除蔣介石銅像、保留南港瓶蓋工廠的政策跳票、稱反廣慈開發案人士為『文化恐怖分子』、放任彰銀拆除228歷史見證建築......等事,皆讓注重人文社會意義的社運人士頻頻搖頭,認為柯文哲的人文素養薄弱。
瓶蓋工廠全區保留跳票 柯文哲道歉
居民聲援拆福德平宅 柯:文化恐怖份子很可怕
尤其在社會運動者至關重要的議題──轉型正義上,柯文哲對蔣中正紀念堂、蔣介石銅像、228事件輕輕放下的態度,只能讓眾街頭運動者感慨:「他畢竟是在威權年代長大、受教育的人。」不管做事如何高明,終究是傳統思想的右派份子。
走出社運圈,在一般民眾、媒體上的柯文哲似乎也逐崩壞,但柯式神話到底是正在破滅,或者只是還回原形?
放大檢視──天才也會出錯
在新聞媒體過度曝光的報導頻率下,柯文哲原本的缺點被不斷放大,且群眾對公眾人物的壞事總是記得比好事還清楚,所以原本的高效率逐漸成了鐵血、講求科學方法慢慢成了無情。
不可否認,柯文哲在廣泛的社會定義上是個菁英,擁有157的高智商、台大醫學院博士、建立器官捐贈制度、葉克膜之父,更是台大醫院的外科醫師,早就善於帶領團隊在限時、高壓的環境下完成任務。
作為菁英與領導者,無可否認他應該有很強的自信心,不過在鏡頭毫不間斷的關注下,自信跟自大的差別也就不再那麼明顯。
統領市政團隊顯然跟當主治醫師有許多不同,後者力求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成效,然而關乎文化、教育、經濟、交通、觀光、治安、人權的市政議題,卻不是每一項都可以有最佳解答,立竿見影這種事大多時候根本不可能。
在執政初期,還要處理『前朝』留下的問題時,快刀斬亂麻的手法或許很有效率,但到了要為居民建設城市時,卻會遇到許多困難;很多事就是無法政策丟下去馬上有結果,一定要等一陣子,而且這個一陣子,可能是一年、兩年,甚至五年、十年都有可能。
然而大多時候他可能無法等這麼久,於是不時會有如「愛國同心會再打人就要把局長換掉」、「再開除幾個局長交通就會好了」這樣的發言,至於這樣施壓的效果如何,就有待商榷了。
柯文哲告誡信義警分局長:「法輪功再被打…把你換掉」
「交通沒救了?」柯文哲:我再開除幾個局長,就會改善了
再者,身為菁英與世俗定義下的『天才』,柯文哲自負滿滿,當他被新聞媒體、被『一般人』的社會大眾質疑時,第一時間必然還以排斥的情緒,也會有想扳回一城的想法。
於是就造就了每次事件的SOP:事情發生→柯P放話→柯P與關係人互槓→柯P道歉、收回命令收場;揚言拆到底的大巨蛋,放到現在還是沒下文、波卡爭議風波,戴季全辭職才告落幕,至於成天揚言要開除的局長處長們,其實真正走人的也沒幾個。
在新聞報導的渲染下,他堅持的一面會被更加放大,第一時間的駁斥亦容易引來曲解,加上執政初期的造神式連環報導,兩兩對比之下,柯式神話彷彿破滅,但其實一開始根本不該有這個神話,執政者應該要受到公平的檢驗,而非非黑即白的二元評論;與其說神話破滅,更該說是回到本質,討論執政者柯文哲的缺點。
除下神話包裝、重新檢視這位政治人物後可以發現,顯然他還在學習當主治醫師與治理城市的不同,而其中最緊要的課題,在於他許多時候並不應該是柯文哲,而該是台北市長。
柯文哲不是台北市長
政治是妥協的藝術。這不是指財團掛勾或政黨利益交換,而是很簡單地,當一件事關係到幾十萬、幾百萬人時必然無法做得完美,執政者必須衡量各個方法的得失,跟相關民眾、機關協調出當下最好的方法。
觀察目前柯P的問題,最重要的一點或許就是他在心中,仍舊認為自己是柯文哲,而非台北市長。
台北市作為首都,除了以往被視為總統大位的前哨戰外,台北市長對於台灣社會的影響力亦不容小覷,執行政策時,必須更全盤、審慎地考慮當地居民,亦必須思考首都的施政作為會在全台各地帶來何種效應;發言時也必須嚴謹,而不該是市長個人想到什麼就講什麼,畢竟在公開的場合,他代表的就是台北市。
時而神回應、時而失言的柯式發言正是一個非常負面的例子,太多時候他考慮的只是柯文哲要講什麼,而不是台北市長應該要講什麼,至於像228紀念活動這樣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,理當更妥善地考量一言一行會給社會帶來何種影響;出席紀念活動與否,於柯文哲本人是可以自由參加,但作為地方首長,則有其必要性。
放諸更大、更全面的政策議題時也當如此,否則像颱風假補班、監視器抓違停這樣一開始發言犀利、最後無法施行的提案必會一再重演;施政不若開刀,不是只要能達成目標就好,過程也必須要向賦予他權力的人民交代。
另外歷史文物、古蹟的處置,更不該是因為柯文哲本身不重視,就任其破敗、燒毀,再論與人關係更加密切的都更、開發案,當然不能只有理性的思考,對人、對情感的考量也是同等重要。
說來也矛盾,在沉痾、陷入非藍即綠的台灣政壇中殺出血路的柯文哲,憑藉的正是不做作的清新樣貌;不屈服於傳統的政治眉角,讓民眾對這位新星寄予厚望。然而當他擁有權力、站在不同以往的高度時,這樣不受拘束地做自己,反倒會造成傷害;我們需要的當然不是一個陳腐的傳統政客,但也不是一個偏執故我的強人。
如今距離新市政府上任已過一年有餘,自然不能再以政治素人為由來為不妥協作開脫;白色力量的崛起,是台北人對改革路線的期盼,但顯見尚有許多待改進之處,也期望未來的柯P在施政、發言之時,可以在柯文哲與台北市長兩個身分之間權衡、抓出一個恰當的平衡點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