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7月4日 星期三

《火星紀事》

  火星的環境,一直以來在各種影片灌輸的思想中,就是一片荒無的紅色大地,萬籟俱寂的大陸上除了太空船艦外無其他東西,同時也是最有可能成為第二地球的行星。


  以科幻小說而言,太空世界是相當常見的脈落,也是發展相當完備的一個體系,就如同史詩奇幻一般,作者常常需要精心設計一個甚至多個星球複雜的生態、種族、文化背景,簡單說就是種極耗心力的類型,而同時背景架構都搞那麼大了,故事線要是不夠大,那就很難襯托出背後那些壓死人不償命的設定,於是乎,架空世界類型的作品無論奇幻科幻都難免的要來場大戰,再不然好歹也要弄個冒險團來跑遍千山萬水,直到把整個世界都跑完,每一個設定都挖出來後才可以發大魔王便當。


  但重點是,火星紀事根本不是這樣,沒有什麼多到可以出設定本的背景,而是相當大膽的直接套用地球的環境,火星表面上除了火星人外,還有山、河、花、樹、海洋,以及他們的城市聚落,甚至還有天後的變化。這樣聽起來或許有點唬爛,明明早就證明火星根本不是一回事了啊,但重點是,為什麼不能是這樣?別忘了這是科幻小說,幻想,一切都是幻想,反正同樣在美國,都有人被蜘蛛咬到就可以飛天遁地、太空人出任務發生意外後個個都變成超能力者、大家都在用刀用槍,卻還死撐著動刀動劍,科幻奇幻是什麼?就是無視現實定律啊。


  雖然這麼說,不過看了一下本作的發表時間,一九五零年,嗯,那個時候阿姆斯壯都還沒登陸月球,一般大眾的太空知識也不會太好,要唬住讀者相信其實挺容易的,因此這種設定,或許也只有在那種時候才有人敢這樣玩吧。


  而講到故事線,火星紀事並不是什麼量子武器滿天飛的宇宙大戰,也不是什麼人類跟火星人搶地盤的壯烈戰役,而是很單純的一段短期殖民史,僅僅發生於二十一世紀初的一段短短的故事。


  講到殖民,就不能不讓人想到美洲大陸,書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,布萊柏利顯然是用美洲的歷史為藍本譜寫這段紀事的,如一開始火星人因罹患水痘而大滅絕的片段,很明顯的就是科幻版阿茲特克的滅亡,而之後大批黑人們逃離地球,到火星尋找自由,也和五月花號的清教徒頗為相似,私以為與歷史重疊相仿的架構,或許是火星紀事在美國受到歡迎的其中一項原因,就只差沒打獨立戰爭。


  承續著一開始的殖民登陸潮,接下來火星上建築起各式各樣的地球建築,人們遺忘古老的先住民,甚至任意破壞他們的遺址,同時地球上卻也爆發了世界性的核子戰爭,當初因環境艱困渴望自由而離開的人,如今面對家園受到危難,終究還是毅然返回,誠如書中所說,他們再火星上的時間還不夠久,所以還沒能忘記地球,把火星當成家看待,同時也是因為他們的家人朋友都還在那裡。這很像以前聽人說的,國中高中時總絕家裡管的死死的,於是大學就快快樂勒地住進宿舍,然而一旦家裡出了事,卻還是會義無反顧地返回,即是如此,這就是人性。


  返鄉潮後,火星再度回歸死寂,這裡也是我最愛的一段,一片寂寥的火星,上頭住的人們承受著孤寂的折磨,他們用各種方法逃避:沉溺於物質生活、製造幾可亂真的機器人……到了後來,在最後一間自動化房屋焚毀後,火星成了真正的荒無星球,大片紅沙中渺小的寂寥感算是最深得我心的一個段落。


  對了,本書的時間設定是從一九九九年開始的,正好是二十世紀的尾聲,二十一世紀的開端,只要有點接觸的都不難想到,許多老一輩的科幻作家,通常都以二十一世紀作為背景,像艾西莫夫的《我,機器人》亦是,或者更有名的就是多啦A夢;如此表達的正是科幻作品最原始的思想,即幻想未來可能的生活狀況,也看出在上個世紀的人眼裡,『現在』是個多麼充滿希望與潛質的一個年代,不過每次看到這類型的作品時,都不免有點為作者難過,因為有心冀望也好,無心純為小說設定也好,一個想像就這樣落空,仍不免令人感到失望。


  結尾來個天外一筆吧,本書一者林翰昌,看後頭的後記,應該是當年曾與灰鷹共同奮戰過的老前輩,每次只要看到有小說是像這樣的『先烈』(對不起)翻譯或著作時,都會暗自開心一下,畢竟,他們的奮鬥可沒白費,而且台灣有如今奇科幻作品的市場,也得好好感謝這些前人才行。


  敬他們一杯,也敬雷‧布萊柏利一杯,他開創了太空世界的可能性。 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最新文章

那座太空人大戰暴龍的峽谷,將要變成垃圾場

本來協議暫緩停工的月世界,台南社區大學前幾天的空拍圖中,卻發現已有怪手進駐開挖。(取自陳永和臉書) 在很小、很小,大概是還沒上學的時候,因為家裡父母雙薪 ,那段時間,我都是給阿公、阿嬤帶大的。 阿公阿嬤算是水果的盤商,每週幾次去台南、嘉義等產地, 一口氣至少就載個2...

熱門文章